正月十五闹元宵赏花灯 听非遗传承人讲“苏州灯彩”
2021-02-26
汪筱文(左)在制作灯彩。记者 张健 摄
本报讯(记者 朱雪芬)元宵节到来,古胥门广场上一组“鱼跃龙门”的灯彩引起了市民们的围观,这组灯彩出自苏州灯彩非遗传承人汪筱文之手。今年77岁的汪筱文从事灯彩制作整整60年,是苏州第二代灯彩创始人。昨天,记者见到了这位毕生致力于传承灯彩技艺的老人,听他讲述苏州灯彩的故事。
汪筱文住在姑苏区金阊街道运河社区。汪筱文介绍,苏州灯彩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盛于唐宋,在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和明代“吴门画派”艺术的影响下,苏州灯彩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从而在全国享誉盛名,被称为“苏灯”。
苏灯的制作技艺包含了四个步骤,分别为扎架、糊灯、剪纸、绘画。“做一盏苏灯,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得学会十八般武艺,我前后花了十几年时间,才学到这门本事。”汪筱文说,自己从17岁进入苏州民间工艺厂学艺,至今已与苏灯结缘60年。6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苏灯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2008年,苏州灯彩被列入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汪筱文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灯彩(苏州灯彩)的代表性传承人。
“苏州灯彩有两大宝贝,一是万眼罗灯,二是琉璃球灯,可惜的是,这两盏灯的制作技艺后来都失传了。”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苏灯的真正技艺,汪筱文从古籍中寻找关于这两盏灯的蛛丝马迹,希望能将其“复活”。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四个半月的打磨,2012年,汪筱文和女儿汪丽秋一起成功复原出失传已久的万眼罗灯。“万眼罗灯的精髓在于一盏灯上汇聚了成千上万个眼,而我们复原出的万眼罗灯的眼孔达到了两万一千七百多个。”然而,汪筱文并没有满足于这一成绩。经过多年打磨,去年他和女儿又制作完成了一盏有着两万四千多个眼孔的万眼罗灯。
“复活”了万眼罗灯,汪筱文还有一个心愿——将琉璃球灯重现在世人眼前。“宋代,琉璃球灯十分流行,可惜在清中后期失传,如今只能在古籍中找到一些文字记载。”然而,复原琉璃球灯困难重重,古籍中描述其“一隙一孔成一花”,光这一句话就把汪筱文难住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灯光从一个小孔中透出,映照在地面上就成了一朵花。”汪筱文说,复原琉璃球灯对他来说是一大挑战,也希望能有更多后辈们参与,感受这一传统手工艺术品的魅力,完成他的这一心愿。
为此,这些年,汪筱文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苏灯技艺的传承上。他在多所中小学校开设了苏州灯彩传习班,每周坚持去给孩子们上课,从小培养他们的兴趣。此外,他的灯彩工作室还和苏州技师学院合作,专门开设了灯彩学习课程。
汪筱文说,目前,苏灯制作的从业者最年轻的也要50多岁了,他希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苏灯、学习苏灯制作技艺,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来源:姑苏晚报,编辑: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