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合清风至 舒卷雅韵来—苏州网师园“风起吴门”苏扇展“热力”头条

// 2022-08-08
七月流火,而风起于姑苏,起于古老园林网师园之一隅书庭。 殿春簃 ,这处位于苏州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网师园西侧的书房,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国画大师张大千及其兄张善...

七月流火,而风起于姑苏,起于古老园林网师园之一隅书庭。

“殿春簃”,这处位于苏州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网师园西侧的书房,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国画大师张大千及其兄张善孖曾寄寓其间,并以之为画室。张善孖爱虎,园中饲虎以供写生。张大千喜竹,遂于北窗外天井里植以慈孝竹、蜡梅,并置湖石以润笔墨。为彰爱竹之意,这位“网师园客”的大千先生干脆给自己的画室拟了一个 “檀栾婵娟之室” 的堂名。

2022年8月8日,“风起吴门苏扇精品展”在苏州网师园殿春簃“热力”启幕。这是继“2021吴门竹刻展”和“2021林怡漆艺作品展”等之后的又一个“网师雅韵”系列艺术展。在世界文化遗产里举办具有苏州典型文化意象特征的扇艺展,自是意义非凡,从当下视角出发,这是一次对苏州制扇艺术的总结回顾和对扇艺大师、名家、新秀的集体展现;从时间维度出发,这是对苏州2500年文化底蕴特别是回溯到几百年前那一场由苏州文人雅士所引领的“苏意”时尚的致敬。

因此或可说,今日苏扇之风尚雅韵,“风”起于400年前。

此次展览由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苏州市网师园管理处主办,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苏扇专业委员会承办,苏州大学工艺美术研究所、苏州如意檀香扇有限公司、苏州祥韵檀香扇有限公司、苏州吴门扇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当日上午10时,“风起吴门苏扇精品展”正式开幕,与会嘉宾近百人,几乎人手一把折扇或团扇恰与展品及展览主题相呼应,形成意味独特的艺展现场。不仅如此,此次展览策展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袁牧先生还在抖音平台进行了全程直播。此次展览共展出扇艺精品近五十件,其中包括以邢伟中为代表的檀香扇,以王健、吴立福为代表的折扇和以李晶、盛春为代表的绢宫扇,是“苏州三把扇”的集体亮相,代表了苏州当下扇艺的最高水平。

所谓苏扇,是苏州折扇、檀香扇、绢宫扇,纸团扇的总称,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一个品类,以历史悠久、制作精巧著称。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檀香扇、绢宫扇和折扇,号称“苏州三把扇”。苏州有着非常悠久的“扇史”。东晋乐府《吴声歌曲》就有“团扇歌”,宋代陆游有“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诗句,而元明以后,“吴制折扇”更闻名四方,《正德姑苏志》载,正德、嘉靖年间制扇骨的高手有马勋、马福,万历年间有柳玉台、蒋苏台、沈少楼等,他们各有所长,价高物贵,如蒋苏台所制扇骨一柄就值白银三四两。明代中叶,吴地文人墨客丹青圣手借扇抒情,大兴书画扇面之风。清初,苏扇作为贡品,成为皇室珍品。同治年间在桃花坞韩衙庄内,苏州折扇业成立公所。民国时,苏州成为折扇的主要产销地区,苏州檀香扇更独树一帜,开始专业生产。新中国成立后,苏州于1958年成立了苏州折扇厂和苏州檀香扇厂。

参加此次展览的制扇艺术家,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制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邢伟中,国家级非遗制扇技艺省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陈琴,国家级非遗制扇技艺省级传承人王健,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沈劼,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吴立福、盛春、顾涛、刘立华,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苏扇专业委员会会长、非遗苏州牙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丁晓芳,一级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蔡兴发,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苏扇专委会副会长徐晓东,江苏省黄金协会首饰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年制扇艺术家李晶等。

邢伟中先生是苏州檀香扇领域代表性人物。用檀香木制扇源于明末清初,为我国首创。虽由折扇演变而来,但“日日花香扇底生”的檀香扇却是具有“嗅觉”符号的扇艺奇葩。从一截木头变成一把扇子,要经历开料、锯片、拉花、烫花、雕花、组装等,多达14道,而其中的“三花”技艺无疑是赋檀香扇予“灵魂”的关键工艺。邢伟中作为中国制扇领域唯一的双“国”级大师,无疑是制扇技艺的集大成者,但同时,他在推广苏扇文化、传承制扇技艺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的,此次参展的陈琴、盛春、丁晓芳等,皆是其得意弟子。丁晓芳除了以檀香木制作檀香扇、以竹木制作折扇团扇“传统艺能”之外,更利用其牙雕技艺及猛犸象牙为材,创作独树一帜的(猛犸)象牙扇。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若选择一种雅物既可分别匹配“才子佳人”又有所不同,那最好不过是扇子了,“佳人”之于团扇,恰如“才子”之于折扇。折扇,本就称为文人扇,最早始于南宋,到明代发展至巅峰,是文人墨客及缙绅士大夫必备之怀袖雅物。开合清风纸半张,随即舒卷岂寻常。时至当下,折扇之风再起,书房茶室、影视屏幕,凡有“国风”吹过,必有折扇身影。王健是颇具代表性的制扇名家。一把好的折扇,从选材的制作就工序漫长,首先要挑选生长五到六年的竹子,紧密度高的玉竹最佳,在初冬时节砍下,经过开片、煮、劈、刮、烘……等一系列步骤后,静置数年。等时间将竹子的性质沉淀,所有的伤疤、霉斑浮出表面,剩下被时光打磨出玉色的竹子,方可以拿来做扇子。精细制作和打磨好的扇骨,连棱角处都是冲淡平和的,以手抚过,其如玉质般触手生凉。

袁牧教授认为,折扇大抵是吧苏州人的性格气质吸收进去了。“苏州人温雅内敛宠辱不惊,两千五百多年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雕细琢的品性,不期然地在很多文化艺术领域定型创制,开风立派。”

“吴风”的兴起并非袁牧的臆断,早在四百多年前,它就兴起于别开生面的“苏作”造物艺术和独具形态的“苏式”生活中。在中国手工造物领域,无人不知“苏州样,广州匠”这句谚语。清人纳兰常安在记录这句广为流传的谚语的同时还进行了解释:“然苏人善开生面,以逞新奇,粤人为其所役使,设令舍旧式而创一格,不能也,故苏之巧甲于天下。”

吴人所兴扇艺雅玩之风,一吹数百年,如今则被苏州扇人浓缩到了 “三把扇”之上。在依旧赤日炎炎的8月,由“苏州三把扇”摇动的这股清风,不仅可以消夏清暑,亦或可以别开生面,把雅到“骨”子里的雅韵风流找回来。

现场采编:古月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