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泰中从艺卅五周年竹刻作品展在苏州园林博物馆开幕头条
2022年6月25日,雪泥留痕 乾坤清气——张泰中从艺卅五周年竹刻作品展在苏州园林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由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苏州园林博物馆主办;江苏省竹刻艺术研究会、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竹刻研究会、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竹刻专业委员会、拂云轩张泰中竹刻工作室承办、苏州简素山房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山清艺术品鉴证溯源(苏州)有限公司共同协办,正式展期6月25日至7月25日,为期一个月。在开幕式预展当天,苏州拙政园管理处主任、苏州园林博物馆馆长薛志坚致开幕词,苏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陈危冰先生做了代表发言,在观展后半场部分嘉宾还就文人竹刻在题材、造型、构图等方面的探讨举办了相关竹刻专题研讨会,活动最后由泰中先生恩师、苏州市竹刻非遗传承人杨惠义老先生做了阶段艺术生涯点评及总结发言,也是妙趣横生、相映生辉。
本次展览,是精选张泰中先生从艺三十五周年以来苦心孤诣、悉心创作的百余件(套)竹刻作品展出,也是创作者经数十年竹刻艺术实践、感悟,再实践、再感悟的结晶,是张泰中竹刻技艺与书画艺术造诣水乳般交融的升华,更是张泰中的书画竹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不仅在传统书画与传统竹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通过承古弥新、继往开来,拓宽了竹刻表现传统书画艺术的深度与宽度,开创了当今竹刻浅刻艺术传承发展的一代新风。
竹刻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由来已久,发展至明代中期趋于成熟。文人竹刻更是竹刻艺术中的最为优秀的产物。
竹子作为文字记载工具也是历史悠久,纸张发明之前中国的公文大都记录在竹简上,书写时也会配有刀具,但不是雕刻用的,而是用于刮掉写错或老旧的部分。古代官员上朝用的记录板称为“笏”,有象牙制的,也有竹片,但中国的文人不仅仅把这种记录形式作为了一种实用手段,而且还将这种记录形式更加地深化发展,他们会把自己创作的文案移植到一切可移植的器物上,如:古琴皿文,供石题刻,砚台铭题,还有后来的文人紫砂。其中最便捷,最具把玩性,体系最完备的当属竹刻艺术,而明代更是把文人竹刻推向至高点。自元代开始,文人已亲自提刀制印了,到了明代,更加受到版刻及民间木刻年画的影响,使得文人竹刻的出现水到渠成。雕刻内容就是文人们耳熟能详,信手拈来的诗词文赋及书画艺术。所以可以说竹刻是文人的玩具,是以刀代笔的书写形式。
苏州园林的艺术性令人赞叹,一个原因是它不单纯由建筑师来设计,而是先有了文化的理念,再由文人艺术家来设计的。园林对于画家来说就仅仅是一幅立体的画。但园林最根本的文化特质是体现了中国文人对“天人合一”这一理想的追求。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性和统一性。所以将假山隐石、小桥流水引入庭院,用花窗、曲径、长廊表现空间的丰富深远,用移步换景、借景的手法来实现对自然的全面观察。
可以说中国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有一种浓重的“文人气息”。文人竹刻是由文人艺术家直接参与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化属性,是与中华文明的源头一脉相承的。故而竹刻艺术走进园林,跟园林产生关系是在最自然最贴切不过的,“竹里清风竹外尘,风吹不到少尘生。此间干净无多地,只许高僧领鹤行。”竹刻如此富有历史人文底蕴,是文化甚至是文明的符号!我们期待在园林里绽放文人竹刻艺术的魅力,致敬非遗、致敬传统,来一次纯净的玄心妙赏,意与古会!
书斋案头置一二长物,自古就是中国文人之雅事。自宋以降,金石之学风行于士人之间,吉金美玉、香木清竹,引以镌刻诗文绘画,可谓风雅之至。时至明清,书房长物更寄托了文人们的文情墨趣,是文人笔墨之外的精神延伸。沈春泽在《长物志》序中就写道:“挹古今清华美妙之气于耳、目之前,供我呼吸;罗天地琐杂碎细之物于几席之上,听我指挥;挟日用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之器,尊踰拱璧,享轻千金,以寄我之慷慨不平”。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体悟此种心境,亦快事也!
开幕式当天预览现场
多年来,泰中不仅浸染竹刻扇骨、臂搁、笔筒、台屏,还涉猎瓷器、紫砂器、砚台、供石,以至葫芦、杂件等,创作逾半万数,为人赞叹。其艺术风格鲜明,自成一家。能得笔与刀之精粹,在于他始终对传统书画有敏感度,前贤法迹,心摹手追。那年,93岁的瓦翁题笺的一本书画集子里,就有张泰中一幅山水画,山有气势,树有生机,颇得古法,那幅作品还入选江苏省第二届山水画展。人有丰富的心灵,清雅的追求,生活才不会庸常,更不至于无趣。中国古代文人对闲适的追求,正是源自于对自然、生命的热忱和敬畏,陆羽煮茶、东坡赏砚、云林作画……他们能够超越物质上的束缚,保持精神上的自在和旷达。泰中亦然。
苏州拙政园管理处主任、苏州园林博物馆馆长薛志坚致开幕词
苏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陈危冰代表发言
有人说张泰中“用刀如用笔”。其实,笔是笔,刀总归是刀。那“未可附庸于笔墨”的叮咛泰中心领神会,真到了操刀之时,泰中明白有的“笔墨入刻,有的则须再用心思”,有的就索性“笔墨等于零”地刻将下去。浸润在笔墨和刀笔生涯的时间久了,泰中已能胸有成竹按不同书画名家的笔墨来创作,见刀见笔,刻出书画家创作的各类物象所特有的质感:毛发的纤细轻松、湖石的坚挺顽拙、虫须的弹性柔韧、蛛网的绵软飘逸、玻璃的晶莹透明等。他说:“只有充分表现物象的质感,才能使画面更为生动活泼,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细细赏读泰中的作品,不管留青、浅刻,还是深雕、阴阳结合,均呈现出或清丽,或淡雅,或奇崛,或朴茂的景象姿态。凡书法、山水、花鸟、人物,均依势凑刀,有的婉转遒劲,有的缜密细致,有的老叶纷披,有的阿堵传神,提按急缓间俱见经营刀笔之苦心。
林散之曾云:“人因有癖,才有真性情、真心得。一个人一生要有一好,如书、画、琴、棋、诗文等。人生多苦难,有点艺术是安慰。”泰中从艺卅五年,有此成绩,颇不易,雪泥留痕,当记之。泰中嘱我为此展撰序,正值拙政园香莲碧水动风凉,胸中竟升腾起一股乾坤清气来了。
(编辑:阿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