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批复!虹桥-相城一体化发展再提速
2021-02-20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以高水平协同开放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与上海虹桥良好的合作底子,加上新批复方案的加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虹桥-相城一体化发展将再次提速!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上海虹桥商务区作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地和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国际开放枢纽,肩负着引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使命。
长期以来,苏州和上海地域相连、文化相通、人缘相亲、经济相融,苏州在对接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方面一直走在前列。相城区以打造国家级高铁枢纽的中心优势,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在机制融入、高效互动上率先探索,不断提升与虹桥的一体化发展水平,推动两地互联互通、互促互补。
推动虹桥-相城省际毗邻地区深度合作,更多吸收上海等地创新要素和优质资源,乘势布局新经济产业带,相城这几年取得的成绩着实让人惊叹。
前瞻谋划研究
强化“融”的科学引领
积极对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及上海虹桥、张江等主要片区,积极谋划衔接融合。出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相城实施方案》、《对接上海方案》,明确工作内容和责任单位,全面抓好工作落实。按照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加强与虹桥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的要求,相城区主动联合上海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委托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杨伟民院长领衔开展“虹桥-相城一体化发展综合功能走廊”课题研究。
虹桥商务区鸟瞰图
相城区还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了《长三角高质量创新发展研究——以江苏苏州相城区高质量创新发展示范区为例》,借力一流智库,以高水平、系统性战略研究引领一体化发展实践。相城区将联合其他地区,充分运用课题研究成果,加强与毗邻地区的规划衔接、产业联动、资源共享,构建区域联动协作的发展新格局。
打造国家级枢纽
彰显“融”的畅达便捷
当前,上海虹桥枢纽承载力趋于饱和,客流集散压力巨大,急需周边地区有能力的交通枢纽进行疏解承担。苏州高铁北站是距离上海虹桥枢纽最近的地市级高铁站,通勤时间仅23分钟,具备通勤时间最短、综合成本最低、资源配置效率最高、要素流动最便捷等优势,是疏解虹桥枢纽功能的优选对象。
因此,相城区政府联合苏州市交通局,委托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江苏研究院开展了“沪苏高铁一体化发展”课题研究,由原国家铁道部副部长、铁路总公司副总,中国工程院卢春房院士领衔。
该课题研究成果提出加快推动上海虹桥枢纽延伸覆盖至苏州高铁北站,共同打造复合枢纽。研究成果得到了铁路总公司、上海市交通委、上海铁路局的肯定,并报江苏省人民政府。
目前,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建设指挥部正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落地,通苏嘉甬高铁即将开工建设。苏州高铁北站扩容改造设计规模13台30线,最高日流量100万人次、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
同时,明确建设苏州北塘河动车所,形成虹桥动车所为高级检修所、塘河动车所为停车所及一般检修所的互补功能定位,帮助缓解虹桥商务区土地资源紧张问题;规划建设苏州北站到虹桥枢纽的快速专线,加快形成大虹桥枢纽一体化格局。
超前精准布局
打造“融”的前沿窗口
早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相城区就于虹桥商务区核心区购置了两处商务楼宇,布局建设虹桥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一园五中心” 。
园区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持续得到了沪苏两地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虹桥商务区授予了该园区长三角会商旅文体示范区联动平台?苏州(相城)中心、长三角国际人才服务中心?苏州(相城)中心、长三角虹桥?苏州(相城)产业创新联动中心“三大平台”,苏州市落户了该园区市级长三角苏州(虹桥)创客育成中心、文化产业创新中心、离岸创新中心“三大中心”。
2019年7月,园区被授予“虹桥商务区特色楼宇(园区)”荣誉称号。2020年,虹桥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累计举办各类活动33场,签约产业项目超百个,已成为沪苏两地交流合作的前沿窗口、联动发展的重要平台。
加强产业联动
激发“融”的强劲动能
2020年,相城举行了多场长三角区域大型活动,如长三角国际人才交流和项目合作大会、2020长三角影视产业峰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智能驾驶产业发展大会、2020中国长三角人才发展高端论坛等,促进了长三角区域的产业交流与合作。
落户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智能驾驶产业联盟、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科创平台,与上海国际医学园合作共建相城生命科技港,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协同效应愈发明显。
成立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苏州)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相城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上交大-苏州黄桥新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数据与车联网(苏州)创新中心、苏州同济区块链研究院等,高频次开展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上海大院大所基础性研究成果到苏州进行产业化落地。落户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院、上海证券交易所苏南基地、长三角金融业发展联盟(江苏),加强数字金融领域交流合作,加快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深化国际合作
推进“融”的开放共赢
深度服务相城产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导向,把握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虹桥商务区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契机,充分利用虹桥商务区国际商务资源集聚、贸易平台功能突出、总部经济高度活跃的优势,放大“同城效应”加快集聚全球创新要素。
相城区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为全国六个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之一,系江苏省唯一。合作示范区覆盖相城全域489平方公里,下一步将加强与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的联动发展,目标构建长三角地区日资企业创新汇聚“高地”,打造成为中日地方合作新样板。
积极推进中荷(苏州)科技创新港、中意汽车技术(苏州)创新基地、中以合作国际先进技术创研社区等项目,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加强与上海自贸区、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对接,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正式授牌“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
中荷(苏州)科技创新园建成后效果图
发布《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相城建设实施方案》及任务分解表,共有191项改革试点任务,与苏州自贸片区的项目合作已有24个,争取形成相城与自贸片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先行先试一批开放创新举措。
聚焦功能协同
实现“融”的互促互补
上海虹桥商务区已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呈现出万商云集、充满活力的商务发展环境。苏州市相城区毗邻虹桥商务区,交通地理位置优越、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国际合作亮点纷呈,两地一体化发展空间巨大。
相城区因地制宜,依托苏州高铁新城中央商务区、苏州国际会展中心及苏州市国际会议酒店(阳澄湖景区配套酒店)、苏州高铁北站枢纽,持续推动高端商务、会展、交通功能与虹桥深度融合,打造虹桥的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共建虹桥-相城沪苏合作商务会展区,以此支撑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功能的提升与拓展。
其中,苏州市国际会展中心总建筑规模约158万平方米、苏州国际会议中心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是苏州市重点打造的商务会展地标。
推动共建共享
打造“融”的幸福家园
相城加强与上海优质医疗资源的对接合作。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共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长三角合作医院,中山医院15个科室、40多名知名专家每周定期至相城人民医院提供坐诊、手术等优质医疗服务,合作开展“中山—相城”大健康智慧管理创新项目。
深化与上海及国外知名学校的办学合作。积极与上海大学、上海世界外国语教育集团等院校进行商谈对接,促进上海国际化教育品牌与教育机构的本土化落地。加快高端教育资源导入,英国诺德安达学校、美国荟同国际学校、上海山峰双语学校均已开工建设,苏州美高学校正有序推进中。
美国荟同国际学校效果图
吸引长三角区域高端人才资源。与海创智库合作,成立海创智库(相城)长三角双创服务中心,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培训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签订“培训+政产学研”一揽子合作协议。2020年长三角国际人才与项目合作大会签约249个项目,位居苏州大市第二。
沪苏一家,相沪相融,相城将继续立足自身优势,努力奋进、勇于担当,在新的起点上跑出全新“黑马”速度,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关联阅读
2018年6月
上海虹桥商务区管委会与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政府签订了联动发展备忘录,两地合作共建“虹桥-相城创新联动平台”。
2018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表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明确“支持虹桥—昆山—相城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明确将苏州高铁北站列为全省加快建设的两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为两地探索跨区域合作新路径、开拓融合发展新空间创造了新的战略机遇。
2019年11月13日
《关于加快虹桥商务区建设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实施方案》发布,其中,关于“构建虹桥-嘉定-昆山-相城等功能走廊”作为助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举措之一被正式提出。
2020年11月27日
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调研相城区,对相城区接轨上海走在前列的一系列做法和成绩表示肯定,指出长三角一体化是摆在家门口的最大历史机遇,要求相城积极主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争做全市对接融入上海的“一匹黑马”,要高标准打造高铁北站交通枢纽,全方位接轨融入虹桥商务区,更高水平借力上海和学习先进经验。
2021年1月9日
相城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强沪苏联动,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新标杆”的决定》,提出全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的“五个新标杆”,着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尖兵,在苏州形成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
(来源:名城苏州网,编辑:海海)